WFU

網站頁籤

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

學齡前兒童的睡眠如何影響未來肥胖的風險?






比較客觀的睡眠與肥胖研究


睡眠不足與睡眠品質不佳,一般被認為會增加肥胖的風險。在成人與青少年的研究中發現,睡眠不足的人,其內分泌中的飢餓素會增加而瘦素會下降,進而導致食欲增加、晚上吃入更多食物、過多的每日總熱量攝取,以及傾向攝取高碳水化合物與高脂肪的食物。

然而跟成人與青少年相比,學齡前的兒童在成長需求、內分泌、飲食內容,以及睡眠周期都很不一樣,不同家庭的照顧方式影響也比較大。此外過去的研究中,學齡前兒童的睡眠紀錄,主要是利用與照顧者的會談或是問券調查來取得,其結果也有不夠客觀的缺點。

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,在瑞典的一個預防肥胖的研究,利用了戴在手腕上的腕動計,客觀的紀錄下107位學齡前兒童的睡眠狀況,再搭配每個家庭的背景資料,做了與肥胖風險相關性的分析。雖然是小樣本數的研究,但也具一定的參考價值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結果吧!


研究計畫進行的方式


這個研究主要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地區進行,當八個月大的寶寶們到醫院接受健康檢查時,研究機構便開始收集有意願參與計畫的家庭的資料,如果寶寶的父母其中有一人肥胖(BMI≧30)或是兩人都有過重(BMI 25~29.99),該寶寶就屬於未來肥胖機會較高的高危險群家庭,反之則是低危險群。

加入計畫的寶寶們,必須沒有會影響成長與發展的慢性疾病,並從兩歲開始,每年找一週的時間配戴腕動計,連續七天記錄睡眠的狀況,一直到六歲為止。這段時間爸爸媽媽也必須寫下寶寶的睡眠日記,以搭配腕動計的數據一起做評估。




研究團隊根據過去的文獻,定義了上面五個不好的睡眠習慣,再以收集到的睡眠紀錄,搭配每個孩童的家庭背景資料,並追蹤他們從兩歲到六歲的身高、體重、腰圍的變化,以檢視學齡前兒童的哪些睡眠習慣,跟未來的肥胖有高度相關。


有點出乎意料的結果


經過一些統計與校正過因每個孩童不同的年齡、性別、家庭教育,以及不同的初始身高、體重、腰圍所造成的影響後,研究發現與學齡前兒童肥胖呈現高度相關的因子有兩個:「屬於肥胖高危險群的家庭」以及「太晚的入睡時間」


資料來源:請見下方參考資料連結


從統計的資料來看,如果合併了「屬於肥胖高危險群的家庭」以及「太晚的入睡時間」兩個因子,不論是平均身體質量指數(BMI)的Z分數或是平均腰圍,從兩歲到六歲都呈現明顯大幅度的增加。

至於其他睡眠習慣,只有「過短的睡眠時間」與平均身體質量指數(BMI)的Z分數增加呈現正相關,但與平均腰圍增加卻沒有相關性。「過長的入睡時間」、「低下的睡眠效率」,以及「入睡時間不規律」則是都沒有明顯的相關性。這是一個有點讓人意外的結果,如果我們要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,應該要怎麼解讀呢?


正確且不過度的解讀


首先比較可以確定的是,「屬於肥胖高危險群的家庭」以及「太晚的入睡時間」,是兩個跟學齡前兒童肥胖最相關的因子,我們應該盡量避免自己的小孩落入這兩個情況之中,或者至少不要同時有這兩個情況(有時候要小孩21:00就入睡真的不太容易,這時只好要求爸媽自己的BMI不要超標了😅)。

再來我們也不能因此下一個「其他睡眠習慣不好也不會讓小孩變胖」的結論。舉例來說,研究裡入睡時間過長的定義,是上床後超過45分鐘才睡著,但如果是超過60分鐘,甚或是90分鐘,也會是一樣沒有影響嗎?除此之外,睡眠不佳還會影響小孩的學習品質及大腦發展,這些不良的後果也都是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的。

我們要知道,所有的研究都有它的限制性。比如說這個研究的樣本數不多,也沒有考慮到飲食模式或是運動習慣等其他會影響肥胖風險的因素;研究採用的睡眠習慣定義,是由過去較主觀的睡眠紀錄所產生的,並非像本研究一樣是使用較客觀的腕動計,多少會造成偏差。

但這並不代表這個研究毫無參考價值,部分比較明確的結論,可以讓我們採取最有效率的方式來降低學齡前兒童肥胖發生的風險,比較不明確的部分,則是後續可以更加努力研究的方向。這是我個人認為,比較適合的解讀與運用方式。

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