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

認識A型肝炎


作者:古彥男 醫師




容易群聚感染的A型肝炎


A型肝炎這個大家比較陌生的疾病,在最近半年內上了兩次衛生福利部以及各大媒體的新聞版面。第一次是2015年11月,因為兒童健康手冊中A型肝炎疫苗的第一、二劑的接種間隔,正確的六個月被誤寫為六週。第二次則是2016年的五月發布的:國內A型肝炎疫情突破歷年同期新高,接種疫苗才是保身之道

這讓我想起了年初的門診,一個臉色泛黃加疲憊的小男孩,由媽媽帶來看診。

「醫生,我們一家人兩個禮拜前出去玩,之後都發燒還伴隨黃疸,小孩爸爸跟我已經確診是A型肝炎,爸爸還在住院,我很擔心我兒子的狀況,可不可以幫他檢查一下。」臉色同樣泛黃的媽媽說。

『媽媽,要確診小孩有沒有感染,以及現在肝功能的好壞,可能要抽血檢驗才能知道,如果檢驗報告嚴重的話......』
「醫生,不能驗大便就好了嗎,可以不用抽血嗎?我的小孩怕痛。用看診的方式,是不是可以告訴我小孩在家觀察就好病情不會惡化?」

呃......我們還是先來認識一下A型肝炎吧!


A型肝炎病毒小檔案
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全世界每年受到A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新增病例約140萬人,主要流行地區包括亞洲、非洲與中南美洲等地區,尤其以東南亞、印度、中國大陸等地區最嚴重。

A型肝炎病毒的潛伏期約15~50天,被感染者在症狀出現前1~2週,大便內就存有大量病毒,具有高度傳染力。感染後以支持性治療為主,大部分病人在體內產生抗體後可自然痊癒,但少部分病人會產生猛爆性肝炎甚至死亡〈尤其本身有慢性肝病的人〉,死亡率約千分之二


傳染途徑與感染症狀


「糞口傳染」為A型肝炎傳播的主要途徑,可以經由以下的方式造成感染:

  • 食入受汙染的食物及水:常見被汙染的食物有生菜沙拉、水果、生魚片、貝類、冰塊,和生水。
  • 和感染者有密切接觸:與感染者接觸後沒有洗手,因此食入病毒造成,如父母親清理被感染的小孩的尿布,或接觸感染者使用過的物品。和感染者有性接觸也有可能被傳染。




A型肝炎感染的症狀以全身倦怠、發燒、黃疸、噁心嘔吐、腹部不適,以及食慾不振為主。一般來說,年紀越大的人感染後的症狀越嚴重,甚至需要住院治療,恢復時間也較長。六歲以下的孩童雖然大多症狀不明顯,往往因此被忽略,反而更容易傳染給其他兒童或家人。


在台灣的現況





以「糞口傳染」的A型肝炎,應該比較容易在衛生環境不好、落後的國家或地區流行吧?台灣似乎不會與「衛生差」、「落後」等字眼畫上等號,但實際上每年都還是有100~200的新增感染者,而且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居多,今年更是達到20年以來的新高,才到五月份而已,新增病例就已經超越以往各年度的總數量!

再來看看地區分布,你覺得感染應該大部分在偏鄉地區?錯!過去五年的新增病例前三名,幾乎都是新北市、台北市,跟桃園市!公共設施與資源最豐富的直轄市,竟然是A型肝炎較容易傳播的地區?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:

  • 群聚感染的危機:在過去台灣發展中的年代,大部分的孩童〈現在的爺爺奶奶們〉都因感染過A型肝炎使得體內存有抗體,但隨著衛生環境及醫療的進步,現今30歲以下的年齡層大多不曾感染過A型肝炎,缺乏抗體保護,再加上現代社會外食機會大增,導致群聚感染的機會增加。

  • 台灣的疫苗政策:政府從1995年6月起,針對國內設籍山地鄉、9個鄰近山地鄉的平地地區,及金馬地區的兒童提供公費A型肝炎疫苗接種,因此這些地區的孩童大多具有A型肝炎病毒抗體,反而是都市的小孩及青少年沒有保護力,所以新增病例多集中在大都市。

這下你相信病毒隨時都在你身邊,還有疫苗真的可以預防疾病了吧!


A型肝炎的預防與治療





目前A型肝炎的治療多以支持性治療為主,沒有針對病毒的特效藥可以使用,一旦感染後有症狀,往往需要數週甚至數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康復,所以事前的預防還是對付疾病最好的方法。

預防的方法,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個方向。第一個就是接種A型肝炎的疫苗,一般建議的接種對象有下列幾個:

  • 出生滿12個月以上的嬰幼兒。
  • 居住、工作、往來,或旅遊於流行地區者。
  • 患有慢性肝病、血友病、或接受肝臟移植的病人。
  • 職業上有需求,如餐飲業人員、醫護人員,或嬰幼兒照顧者

再來就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,包括避免食入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〈尤其是貝類〉,不要在衛生環境不佳的場所飲食。此外還要記得在飯前、大小便後、處理食物前,或處理幼童排泄物後要用肥皂洗手。

面對A型肝炎,預防勝於治療,是永遠不變的真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