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古彥男 醫師
從便秘到急症:腹部超音波下的靶心影像
大家知道嗎?在兒科醫師的訓練過程中,有幾種疾病是師長耳提面命、一定要小心別漏掉的。這些疾病的表現有時並不典型,一不注意就可能被忽略;一旦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,往往會產生嚴重的後果,而「腸套疊」就是其中之一!
治療方面,若病人生命徵象穩定,且沒有腸穿孔、休克、或腹膜炎等嚴重併發症,會優先嘗試在X光或超音波影像導引下,進行空氣或顯影劑灌腸復位,成功率在80%以上,若灌腸復位失敗,或已出現上述併發症,則改由外科手術處理。
復位成功後,可於病人清醒且無明顯腹部症狀時,採循序漸進原則,先給予流質或清淡食物,若耐受良好再恢復正常飲食,不必刻意延長禁食時間。需要注意的是,約10%的病人可能復發,且多半集中在復位後48~72小時內(也可能更晚)。若病人在復位後再次出現疑似症狀,要趕緊再安排檢查以及治療。
好巧不巧,就在診所開業將滿一年之際,遇到一位讓我冷汗直流的病人:三歲多的小女孩,就診原因是肚子陣痛伴隨解便困難,乍聽之下是因為便秘腹痛就醫。然而媽媽一句「這三天疼痛頻率增加,痛時會歇斯底里大哭。」這與她在診間走跳自如的模樣完全對不上,讓我決定還是謹慎點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......
當超音波探頭一貼上小女孩的腹部,螢幕上立刻出現一圈圈的「靶心影像」,讓我心中警鈴大作!我一邊暗自慶幸有安排超音波檢查,一邊跟家屬解釋並完成轉診。所幸小女孩到醫院接受治療後,順利恢復健康,真的是有驚無險。
為何會發生?看懂腸套疊的成因與警訊
「腸套疊」在醫院常被我們形容為「大腸包小腸」,指的是一段腸子在蠕動時,套進了下一段腸子中,造成腸道阻塞、腸壁血流受影響,若沒有及時醫治,可能會導致腸子缺血壞死、腸穿孔、腹膜炎等嚴重的併發症。
其好發年齡為6~36個月之間,尤其是6~12個月的嬰兒。大多數的病人找不到明確的病因,推測可能與腸道病毒感染、腸道淋巴組織增生有關;少數的病人,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兒童或成人,可以找到如腸道憩室、腸道息肉、腫瘤、腸道畸形等原因。
如果家中小朋友出現以下三個典型症狀,就要高度懷疑有腸套疊發生:
- 間歇性腹痛-小孩出現腹痛或哭鬧,幾分鐘後緩解,一陣子後又復發。
- 陣發性嘔吐-腸道阻塞所導致,未進食仍會嘔吐,嚴重時會吐出膽汁。
- 草莓醬血便-表示腸套疊已持續一段時間,腸道缺血壞死的風險增加。
然而臨床上,孩子們往往不會同時出現這三種症狀。年紀越小的病人,表現可能越不典型,只會出現三者其中之一,或以嗜睡、腹脹、臉色蒼白、拒絕進食、腹瀉、發燒等非特異性表現為主,也因此提高了正確診斷的難度。
怎麼確定、怎麼處理:腹部超音波與灌腸復位
![]() |
腸套疊在腹部超音波下的「靶心」影像 |
如上述所言,腸套疊的症狀有時並不典型,幸好我們有一個快速且無輻射的好工具-腹部超音波。當我們在超音波下看到典型的「靶心」(target sign)或「甜甜圈」(doughnut sign)的影像,即可高度支持腸套疊的診斷,其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幾乎都在95%以上,因此是臨床上用來排除或確立腸套疊的首選檢查。
復位成功後,可於病人清醒且無明顯腹部症狀時,採循序漸進原則,先給予流質或清淡食物,若耐受良好再恢復正常飲食,不必刻意延長禁食時間。需要注意的是,約10%的病人可能復發,且多半集中在復位後48~72小時內(也可能更晚)。若病人在復位後再次出現疑似症狀,要趕緊再安排檢查以及治療。
抓住黃金治療時間:有疑似徵象趕快就醫
最後提醒爸爸媽媽,腸套疊越早處理,風險越低,恢復也越快。如果家中孩子出現「痛一下又好」的間歇性腹痛、發作時哭得異常淒厲、臉色蒼白、嘔吐、嗜睡、腹脹、拒絕進食等疑似症狀,請不要等待,直接帶孩子就醫,一次警覺,常換來孩子與家人的一次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