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古彥男 醫師
我們總在無意間攝取碳水化合物
講到與肥胖相關的碳水化合物,你會想到甚麼食物呢?是不是人手一杯的珍珠奶茶或含糖飲料,還有讓令人垂涎三尺難以抗拒的甜點蛋糕呢?其實除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精緻澱粉外,碳水化合物還隱藏在許多我們以為很健康的食物中。
比如說番茄炒蛋用來調味的糖跟番茄醬,或是天然的蜂蜜與果汁,還有羹湯或濃湯裡的勾芡,其實都是我們會在無意間攝取到的碳水化合物,這也無外乎在肥胖盛行率節節攀升的今日,低碳飲食與極低碳飲食成為越來越熱門的減肥策略。
不可否認,低碳飲食或極低碳飲食的確在血糖與體重控制上,有一定程度的效果,然而正處於發育期的兒童與青少年,其營養需求及身體組成畢竟與成人不一樣,在實際執行上有沒有甚麼需要注意到的地方呢?
何謂低碳飲食與極低碳飲食
目前對於低碳飲食或極低碳飲食還沒有一個很標準或嚴格的定義,不過可以依照每日攝取碳水化合物的量,大致區分如下表:
一碗白飯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大約是60克,一片吐司或一顆蘋果大約是20克,由此可知,一定程度上的飲食限制,是維持低碳飲食或極低碳飲食所必須的,因此若非出於病人自願執行的情況下,這類飲食法往往難以長期維持下去。
其實低碳飲食與極低碳飲食,甚至是限制最嚴格的生酮飲食,一開始都是發展出來治療糖尿病與兒童頑固性癲癇的飲食方式,其主要可以帶來的好處如下:
然而上述的這些好處,不一定非要低碳或是極低碳飲食才能達成,且運用在兒童與青少年身上的有效性與安全性,其研究非常有限,我們不能只看到這類飲食法的好處,卻忽略這樣做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。
一碗白飯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大約是60克,一片吐司或一顆蘋果大約是20克,由此可知,一定程度上的飲食限制,是維持低碳飲食或極低碳飲食所必須的,因此若非出於病人自願執行的情況下,這類飲食法往往難以長期維持下去。
其實低碳飲食與極低碳飲食,甚至是限制最嚴格的生酮飲食,一開始都是發展出來治療糖尿病與兒童頑固性癲癇的飲食方式,其主要可以帶來的好處如下:
- 避免過度攝取的碳水化合物,轉為脂肪儲存在肝臟與脂肪組織內。
- 幫助控制血糖,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需求,減少胰島素阻抗。
- 製造熱量赤字幫助減重,同時促進脂肪分解來提供生活所需的能量。
然而上述的這些好處,不一定非要低碳或是極低碳飲食才能達成,且運用在兒童與青少年身上的有效性與安全性,其研究非常有限,我們不能只看到這類飲食法的好處,卻忽略這樣做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。
低碳飲食與極低碳飲食的潛在風險
由於兒童與青少年正處於身體成長以及神經發展的關鍵時期,攝取均衡且優質的營養,在這個階段至關重要,若為了減重採取特殊飲食,反而沒有攝取到足夠的熱量及營養,很容易就會造成生長變慢、發展遲緩,與骨質疏鬆,少數嚴重者甚至會有低血糖或是血脂異常等狀況。
至於心理上的影響,主要來自於家人或同儕對於身材的批評,以及實行特殊飲食法時,在食物選擇上的壓抑,尤其在青少年這個年紀,容易過度在意自己的外表,對於體重的變化斤斤計較,而飲食過度壓抑後,往往隨之而來的是宣洩壓力的暴食,以及暴食後的罪惡感,此外低落的情緒,也會大大影響人際關係。
營養失衡造成的生理影響,雖然可以靠恢復正常飲食矯正,但仍有可能造成身體上長期不可回復的傷害,心理層面的影響則更為複雜,治療往往棘手且耗時。因此在選擇以低碳或極低碳飲食來面對肥胖或是糖尿病時,務必要有一套完整的飲食計畫,配合醫療團隊指示,並定期回醫療院所追蹤身體狀況。
至於心理上的影響,主要來自於家人或同儕對於身材的批評,以及實行特殊飲食法時,在食物選擇上的壓抑,尤其在青少年這個年紀,容易過度在意自己的外表,對於體重的變化斤斤計較,而飲食過度壓抑後,往往隨之而來的是宣洩壓力的暴食,以及暴食後的罪惡感,此外低落的情緒,也會大大影響人際關係。
營養失衡造成的生理影響,雖然可以靠恢復正常飲食矯正,但仍有可能造成身體上長期不可回復的傷害,心理層面的影響則更為複雜,治療往往棘手且耗時。因此在選擇以低碳或極低碳飲食來面對肥胖或是糖尿病時,務必要有一套完整的飲食計畫,配合醫療團隊指示,並定期回醫療院所追蹤身體狀況。
飲食調整真正的重點與方向
目前研究證據顯示,有肥胖或糖尿病風險的兒童與青少年採取低碳飲食,在短期體重控制與改善部分新陳代謝指標的成果,是否優於傳統的「總熱量控制」飲食,仍欠缺一致性的結論。也就是說,「熱量赤字」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。
同時一些文獻也指出,不管任何飲食調整計畫,只要能夠提供足夠的營養素,維持正常的身體成長與神經發展,且同時可以長期實施,都能有效避免肥胖或糖尿病的產生。
因此,指引建議把重點放在可長期執行的生活型態調整:提升飲食品質(減少添加糖、提高膳食纖維與原型食物),並建立家庭支持與行為策略。兒童與青少年可參考的營養素比例為:每日總熱量,碳水化合物45%~65%、蛋白質10%~30%、脂肪25%~35%,可在此範圍內依個人偏好與長期可持續性做調整。
最後我們下個結論:專注在養成適合個人需求與生活,且能夠長期執行的健康飲食模式,才是改善肥胖與代謝性疾病的關鍵。我們可以簡單藉由選擇原型食物、看清楚營養標示,以及做飲食紀錄來達成健康飲食的目標,而不是非要採取執行上較困難也較有壓力的特殊飲食法。